■秦兰珺赵月我们日常所用的大众软件究竟从哪儿来,是什么,对于我们又意味着什么?我们时常感到自己被“困在软件中”。带着各种疑问,我们采访了《编码日常:大众软件批判》的作者秦兰珺老师,一起探讨、思考这些问题。《编码日常:大众软件批判》秦兰珺著文化艺术出版社问:您写作《编码日常:大众软件批判》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请为读者讲一讲幕后的故事。秦:我曾经在中国文联从事过7年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内容生产,经常和“程序猿”“工程狮”混在一起开发软件。后来,我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觉得这个好玩且难得的经历不用起来写点儿东西,有些可惜。正好当时看到了汪民安老师的《论家用电器》和戴阿宝老师的《趣味批判:我们的日常机制与神话》,我觉得两位老师能把冰箱、彩电、洗衣机以及五道口街区和广场舞大妈写成论文,为什么我就不能尝试把Word、PPT、Excel也写成论文呢?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确实与大众软件有着一种爱恨纠葛的“羁绊”。我想让这种“羁绊”关系不仅仅停留在“一边吐槽一边依赖”的状态,而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问:如同书名所写“编码日常”,大众软件深入人们的生活,我们的日常也被各种软件“编码”。您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秦:我们好像不只是被大众软件编码,也被我们的思维方式编码,被我们“打怪升级”的机制编码,被我们日常生活惯性编码,被我们的语言编码,被我们的身份甚至亲密关系编码。“编码”不是一个负面词汇,编码无处不在,更不无积极价值——前提是当编码能够被我们反思、协商甚至修改的时候。至于我书中提到的Word、PPT、Excel、MP3、数字滤镜、数字地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