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码机 >> 编码机发展 >> 每个人骨灰都是独一无二的已故亲人的骨灰如
某殡仪馆司仪网上发视频怒怼某“不孝子”用鞋盒装已故父亲骨灰的事件让骨灰处置再次引发人们的议论。
应该如何处置已故亲人的骨灰呢?
这是一个信仰或者信念问题,因而并没有“标准答案”可言。
如果说,已故亲人遗体的丧葬还有死者尊严的因素在其中。
那么,遗体火化后骨灰的处置仅对死者亲人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骨灰是如何产生的?
火葬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过去,火葬是在露天场所燃烧木柴来焚烧死者的尸体产生骨灰。
如今,人类的骨灰使用了更为先进的工艺,有专门的“火化炉”产生。
所谓“火化炉”是一种高功率燃烧炉,通常燃烧天然气或丙烷,可以产生高达约到℃的高温。
根据相关规定,死者的遗体在被放置在诸如纸板箱或特殊棺材之类的容器推入火化炉。
这些特殊棺材经过燃烧不产生任何残留物。因而,所得到的骨灰全部来自于死者遗体的燃烧,而不会被掺入“杂质”。
我们知道,人体主要由水,碳基有机化合物和骨骼组成。
当尸体在火化炉中在高温下燃烧时,水分首先会被汽化蒸发。
碳基有机化合物也会与氧气反应,主要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以及少量含硫气体,一起随蒸汽经由火化炉的排气系统释放进入环境大气。
经过高温燃烧,只有不能被汽化的成分才会残留在火化炉中,这就是所谓的“骨灰”。
但是,严格来说,此时还能称为骨骼脱有机化合物后的残片,而不是“灰”。
这些骨骼残片需要经过一定程序的粉碎,制成“粗砂”样的骨灰。
然后,这些骨灰通常还需要经过磁场以提取其中可能残留的任何金属碎片,像牙齿填充物,外科植入物或棺材零件等。
有些人在生前会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律不齐。起搏器需要在火化之前取出。因为,它们在火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爆炸。
经过以上处理后的骨灰才会交给死者的亲人,由他们选择一定方式处置。
骨灰,会带有死者的“身份”特征吗?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骨灰的构成成分。
如上所述,骨灰就是骨骼经过高温燃烧氧化,脱去其中的有机化合物而残留的不易被燃烧的无机物成分。
一个成年男性通常可以产生约5斤骨灰,女性约不到4斤骨灰。
一个人所产生的骨灰的量主要与身高相关,而与体重关系不大。
我们知道,骨骼是由主要是胶原纤维的“骨架”,无机盐沉积在其上构成。
骨骼中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是碳酸盐和磷酸钙,以及其他很多种类的微量成分,其中主要是微量金属元素。
骨骼,也就是骨灰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是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从食物中吸收并不断蓄积在骨骼中的。
骨灰中某些元素的确切百分比因人而异。
就元素组成而言,没有任何两个人的骨灰样本成分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骨灰中所有成分的构成和比例对于某一个人来说是独一无二,因而也被称为一个人的“骨灰指纹”。
因为,骨灰成分,特别是其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成分,是一个人一生所生活环境,经历,生活方式的体现。
比如,在高度工业化地区,由于环境污染,酸雨会将环境中的铜,铅和镉等元素“洗”进饮用水中,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人们,骨灰中的这些元素含量就相对较高。
然而,人毕竟首先是一种生物。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骨灰则不具有任何特征性。
因为,我们知道,生物的生物学特生主要在于其染色体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即所谓基因;以及由此编码生成的蛋白质。
经过染色体或者某些蛋白质测序,就可以对生物进行鉴定。
比如,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确定诊断就是通过对其RNA(基因)进行检测实现的。
对于认识人体更复杂的人类,通过对某些特征性片段的测序也可以确定一个人的遗传关系,身份,以及与疾病或者其他相关的生物学特征。
但是,不管是染色体核酸链,还是蛋白质氨基酸链,都属于碳基有机化合物,都会在火化过程中被完全破坏,氧化成气体。
因此,骨灰不带有一个人生前的任何生物学特征。
如何处理亲人的骨灰?
目前而言,并没有法律和“礼仪”规定人们必须遵守特定方式来处置已故亲人的骨灰。因此,如何处置属于个人的“私事”,他人或者机构都无权干涉。
但是,尽管骨灰不带有一个人生前的任何生物学特征,毕竟是生前身体的遗留物。
从这种意义上讲,骨灰对于已故者的亲人来说仍具有缅怀和纪念价值和意义。
这也是人们通常会以一定方式对已故亲人的骨灰进行保留,安放,甚至“供奉”的原因。
当然,说到具体的处置,可供人们选择的方式很多,可以安放或埋葬在公墓内,可以安放或供奉在家中。
盛放骨灰的容器,可以是像古代一样使用坛罐,也可以像今天一样使用“骨灰盒”。
还有的人出于信仰、信念或者尊重死者生前的意愿,选择不保留骨灰,而是撒放像诸如林区,山脉,河流,海洋等;有的商业公司还开展使用飞机将骨灰撒向高空,甚至随火箭撒向外太空的业务。
总之,撒放即让其回归大自然,实现所谓“尘归尘,土归土”的自然循环。
有意思的是,“尘归尘,土归土”这个“信念”不独存在于汉语中,其他语系也有相同的说法。
比如,“Ashestoashesanddusttodust”,就是英语世界中进行骨灰撒放仪式中牧师们的一句出自于《圣经》的“口头禅”。
当然,也有的人“别出心裁”,将少量最爱的人的骨灰
嵌入首饰或者其他艺术品中,似乎是一种更有品味的纪念。
在当今高新技术支持下,甚至可以制造“骨灰钻石”,似乎更加高大上一些。
但是,不管怎么说,骨灰就是与存在于自然界的其他相同成分一般无二的无机物。
就如同遗体中的水分通过蒸发排放进入大自然的水循环,我们完全不能鉴别这些水分曾经存在于或“流经”爱因斯坦的大脑。或者某头猪的大脑一样。
从长远来说,任何遗体骨灰中的任何成分最终都将回归于“尘归尘,土归土”的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