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4/5488012.html人民网青岛12月29日电年的岁末之际,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红头文件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赫然入选“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为何不遗余力地在节约能源方面下大力气?是怎样的创新路径和实战经验能够独树一帜、领跑全国?近日,几家央媒联合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园,探访其破旧立新,致力于绿色发展背后的故事。破旧立新:为节能之举插上智能翅膀正值期末备考季,寒假前的石大校园格外热闹。夜幕降临,在南教楼的一间教室,刚刚走进几位前来自习的学生,原本黑漆漆的教室灯自动亮了。而在隔壁,几位学生离开后,教室光线马上暗了下来。原来,每个教室的门口都安装了远红外感应器,只要有学生进入,该装置就能自动感应并打开电灯,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推进节能智能化,学校的室内外照明全部采用高效节能灯具或者绿色光源,并安装了照明控制系统,当自然光照强度低于设定的临界值才可开启灯光,真正实现了“按需用电”。如果说,教室门边的照明控制系统,相当于安装了一双管控用电的明亮“眼睛”,那么该校区的暖通空调智能控制平台,则为该校区增加了一双远程管控暖通空调用能的“巧手”。暖通空调远程集中控制平台在冬天,阳光和煦的日子,空调温度可以降一降;北风凛冽的日子,空调温度便可升一升;朝阳房间可以比背阴房间再降低两度……这种综合采用气候补偿技术、分时分区控温技术、人体热舒适性理论、在线故障诊断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监控平台,可对整个校区83万平米建筑实现供暖系统运行状态远程监控以及运行参数自动优化调节,其中,室内空调还可以通过手机APP操作。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种深度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案例比比皆是,搭建起能源监管平台、暖通空调智能控制平台、学生餐饮安全管理系统、学生公寓管理系统、数字绿色校园信息系统、后勤服务质量监督平台、学生公寓智能测温监控系统、报修服务平台等10余个智慧化服务平台。“云”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真正地融入进了师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校园管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学校后勤10人管理团队拿来主义:社会企业为学校节能送上“神助攻”后勤10个人,服务师生3万名,管理校园83万平米,这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真实写照。人少怎能把节能工作做好?石油大学有新招——“学校搭台、企业唱戏”,即学校为企业提供场所,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自年开始,学校统筹考虑了节能(水)性、经济性、便捷性、安全性、专业性等多种因素,分三期对学生洗浴系统进行了改造。事实证明,这个举措确实把学校节能工作提升了不少档次。这个项目利用更加节能环保的空气源热泵作为热源,还利用了中国科学院陶文铨院士研究开发的“一水两用”新技术,即通过对学生洗澡后的废水进行收集,利用废水余热回收设备充分提取废水中的余热,用来加热自来水,把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冲厕或绿化浇灌。可别小瞧这个简单的改造,它具有节能和节水双重功效,同时还给石大带来了很多好处:废除了锅炉房、集中大浴室、换热站等设备和服务用房,为学校腾出了空间平方米;充分利用学生公寓内既有盥洗间或活动室,改造成分散型的淋浴间,学生足不出楼即可洗浴,让学生冬天去大澡堂洗澡挨冻成为历史,大大方便了学生日常生活;原有蒸汽锅炉废除后,消除了压力容器存在的安全隐患;采用BOT合作模式,所有设备、装修、运行维护和人力等成本全部由企业承担,学校无需投入一分钱,学生花2元左右就可以洗一次澡,真正实现了“企业盈利、学校省钱、学生受益”的多赢目的。“一水两用”余热回收处理装置形成风尚:好习惯入脑入心变自觉行动上完体育课的小李同学来到浴室准备冲个澡,以前,他总会一进门还未脱衣就打开花洒预热,洗澡的时候常常磨蹭上半小时。现在,他会算着时间快洗,因为用水是计量收费的。为了严防跑冒滴漏,杜绝“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学校遵循“定额管理、有偿使用”的原则,严格坚持收支两条线,宿舍、浴室、直饮水、洗衣等用能、用水全部采用计量消费,仅这一项改革,一年就可节约学生公寓用电万元。餐厅、商铺等校内经营网点用能全部采用计量收费,一年回收能源费余万元。为了鼓励师生参与节能减排,学校还推出了不少奖励政策。比如,每位本科生每年免费享有60度电,毕业之际未用完的电可以换算成现金领取到手;在全校投入20套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学校通过智能垃圾柜的在线平台,将学生投放的可回收垃圾兑换为相应积分,再用积分兑换成各类校园消费产品……这种全员参与的奖励兑换机制,让学生从被动参加,到主动作为,再到习惯养成。师生自觉践行光盘行动师生积极参与“倡导光盘行动,建设节约校园”签名活动智能垃圾投放箱遍布校园对于学校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智能装置和政策规定,石大的同学们都已很熟悉,因为经常能够参加学校发起的光盘行动、节能周、节水周、节能环保创意大赛等活动。进课堂、进公寓、进餐厅、进网络、进社团的“绿色五进工程”,将节能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了浓厚的节能文化氛围,既约束着学生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觉行动,树立起担当节约能源资源的社会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师生积极参与节能创新,产学研结合,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蔚然成风。科技感十足的绿色校园信息系统、校园地下管网GIS系统等节能项目都凝结了该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节能与育人有机融合,挂满“绿色之果”。长远之思:顶层设计做背后的给力推手作为能源类高校,如今,在石大人的字典里,“社会化”、“信息化”、“绿色化”都是关键词。“如此深入骨髓的校园文化,源于学校的顶层设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玲玲副校长介绍说,近年来,学校深度融合新旧动能转换,高度重视节能工作,形成了“以校园绿化为背景、以节能减排为主线、以绿色育人为目的”的绿色校园建设发展理念,不断加大绿色校园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机制与队伍建设并重,才能播撒下“节能之种”。在机制建设方面,学校专门成立了节约型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和节水型校园工作领导小组,详细制定工作方案,全力协调各方资源,为节水型校园建设和绿色校园建设保驾护航。学校职能部门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精细化的节能工作机制,为各项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为不断提高节能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石油大学创新性举办“后勤学堂”,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节能专家来校授课,并多次到兄弟高校学习交流节能工作。对于分工,也十分明确。基建部门坚持“节能、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确保新建建筑全部为绿色建筑。后勤部门针对既有建筑和设施,深度挖掘节能潜力,长远谋划节能技改项目,全力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在技改项目设计过程中,着重从节能性、智能性、安全性、便捷性、实用性、经济性等六个方面出发,确保项目在改善办学条件和方便师生学习生活的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节能。“不管是‘社会化’,还是‘信息化’,前期看似投入不少,但长远来看,带来的效益其实是源源不断的。”该校负责能源管理的杨庆阔科长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借助教育部和青岛市节能补助资金万元,学校委托社会公司开发了先进的暖通空调远程集中控制平台,该项目使综合能耗下降24.99%,一年可为学校节约供暖运行经费约万元;企业投入余万元,采用“一水两用”新技术,经对比测算,每年可节约学校能源支出余万元。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社会化”、“信息化”、“绿色化”之路上走得坚定而有力。(子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