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码机 >> 编码机介绍 >> NVIDIAGeForceRTX3070
年10月29日,NVIDIA在Ampere架构显卡全球发布会上首先公布的三款新一代GeForceRTX30系显卡的最后一位成员——GeForceRTX(后文简称RTX,RTX、RTX同)如期而至。相对于先推出的RTX一卡难求、玩家持币待购的高冷和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RTX,首发价格美金、国内上市首发价格为元起的GeForceRTX显然更接地气。仅比RTXSUPER稍高一点的价格,是否真有超越RTXTi的表现。这样的RTX,会不会成为新一代的中高端游戏神卡?今天,我们就将一探究竟!
复习:Ampere架构核心与GeForceRTX
在进行RTX显卡的首发评测时,我们就已经对NVIDIA新一代的Ampere核心进了详细的解析。作为Ampere架构GPU家族的第三名亮相的成员,RTX自然也继承了Ampere架构的所有特色技术,在这里我们来简单地复习一下。我们可以将Ampere架构的核心技术归结为三点(更详细的关于Ampere架构的技术解析,请参考本刊RTX首发评测文章)。
全新的SM模块,CUDA翻倍
SM(StreamingMulti-processer,流式多处理器模块)模块一直是NVIDIAGPU的计算核心,在新的GA10X核心的安培架构上,由于计算任务的变化,GA10X的SM模块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面向图形的安培架构的SM模块,注意FP32+INT32的设计。
▲图灵架构的SM模块。在之前的图灵SM模块的单个计算单元配置上(4个SM计算单元组成一个SM模块),每个SM模块中的计算单元拥有1个warp调度单元和1个派遣单元,×32bit寄存器、16个FP32内核和16个INT32内核,2个张量核心以及后端的LD/ST单元、特殊功能单元(SpecialFunctionUnit,简称SFU)等。
在新的GA10X安培SM的计算单元内部,依旧配置了1个warp调度单元和1个派遣单元、×32bit寄存器和后端LD/ST、SFU单元,但是在计算的部分却包含了1组16个可自由执行FP32和INT32计算的双功能计算单元(ALU)——它们既可以完成FP32计算,又可以完成INT32计算,另外还包含了1组16个FP32计算单元和1个新的第三代张量核心。这样,同为4个SM计算单元组成的SM模块,GA10X安培架构拥有等效个CUDA核心(极致情况下),相当于图灵核心的两倍。
这对游戏性能有什么影响?是的,影响很大。我们知道,图形和计算操作和算法、现代着色器工作负载通常混合使用FP32算术指令。FP32加速也有助于光线追踪降噪着色器。光线追踪渲染工作负载越大,相对于上一代产品的性能提升越大。
第二代RTCore光追核心
图灵架构为游戏引入实时光线追踪,轰动一时,为游戏带来了逼真的光照、图像质量、游戏玩法和沉浸感、阴影和特效,并带来超出想象的游戏画质表现。
Ampere架构的第二代RTCore的性能提升一倍,带来2倍于Turing第一代RTCore的吞吐量,同时支持光线追踪和着色,使光线追踪性能达到全新高度。换而言之,光线追踪使用率越高,速度提升越大!同时第二代RTCore还引入了动态模糊等重要特性。
NVIDIAAmpere架构的RTCore将光线交汇处理速度提高一倍,同时支持光线追踪与着色。光线三角形吞吐量增加一倍,Ampere架构的RTCore可达39.7RTTFLOPS,Turing架构为23.8RTTFLOPS,提升巨大。
第三代TensorCore张量核心
▲面向图形的安培架构也加入了第三代张量计算核心,专门为稀疏矩阵优化。
▲相比GA这类面向计算的架构,面向图形的Ampere架构对张量核心性能做了一定削减。
TensorCore可加速用于深度神经网络处理功能的线性代数,这是现代AI的基础。全新第三代TensorCore加速AI功能,例如用于AI超分辨率的NVIDIADLSS和用于AI增强的声画处理技术NVIDIABroadcast应用。
从本质上讲,TensorCore让DLSS能够加快游戏速度,同时带来高画质图像,甚至更细致的图像。借助第三代TensorCores的性能,NVIDIAAmpere架构GPU上的DLSS性能得到进一步增强。伴随Ampere显卡的发售,目前DLSS已经进化到了2.1版本,支持最高9X的游戏帧速率加速,这对于防止在高分辨率下开启光追效果后的游戏帧率下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好了,复习完Ampere核心的三大主要特色,下面我们再来详细看一下RTX这款显卡的情况。
从规格上来看,RTX完全就是RTX的简化版,SM模组降低到了46组,比RTX少了22组,按照NVIDIA对Ampere核心的CUDA数量定义,每一个SM模组中包含个CUDA核心(含64个FP32/INT32混合核心)来看,RTX就刚好比RTX少个CUDA核心,也就是为个。同样,SM模组少了22个也直接导致RTX在RTCore上也比RTX少了22个(22×1),为46个。而在TensorCore张量核心上,RTX相比RTX则少了88个(22×4),为个。
而在显存的配置上,或许是出于对性价比的追求,RTX并没有配置RTX和RTX上使用的高速GDDR6X显存,而仍然为8GBGDDR6,显存速率为14Gbps(等效显存频率MHz),相比RTX配置的19Gbps的10GBGDDR6X有一定差距。所以,综合RTX和RTX的规格参数差异来看,初步估计RTX与RTX之间的性能差异大致应该在平均30%上下。
再来从命名上看RTX相对于上一代同定位产品的对比。相对于RTX仅有个CUDA核心而言,RTX的个CUDA核心近乎带来了2.5倍的数量提升,此外在纹理单元、ROPs、RTCore等参数上也有不小的增幅(详见附表)。不过在显存类型和容量上,RTX则与RTX完全一样。我们知道,对NVIDIAGeForceGPU来说,CUDA核心数量一直以来都是最为核心与关键的参数,也会对GPU的3D图形性能带来最直接的影响。
但同时又必须要指出,对Ampere核心的GPU来说,无论是RTX、RTX还是今天的主角RTX,其CUDA核心数量都是在极限情况下的理论值(也就是SM中的FP32/INT32混合运算单元全部用于FP32计算时),而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不会出现。因此必须要考虑到实际应用中CUDA核心数量会在标称值的50%~%可用的范围内波动,结合之前我们测试的RTX相对于RTX的性能增幅,我们可以保守地估计RTX的性能相对RTX应该会有50%以上的超越或更高。
NVIDIA在Ampere架构显卡全球首发的时候曾提及RTX的游戏性能将超过RTXTi,这到底是不是噱头?其实从规格参数上来看,RTX仅在理论CUDA核心数量上相对于RTXTi有明显优势。而在显存、纹理单元、RTCore数量、TensorCore数量等众多参数上,RTX都不如RTXTi。不过考虑到RTX配置的是更先进、执行效率更高的第二代RTCore光追核心和第三代TensorCore张量核心,因此数量上的损失也未必不能用效率来弥补。同时,理论CUDA核心数量的增幅也有效地弥补了一部分显存等的弱势带来的性能损失。因此,综合来看,RTX的性能超越RTXTi是很有可能的,但这个幅度应该不会太大。
RTX赏析,这一代公版Ampere显卡真美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RTXFoundersEdition的真容吧!其实在我们看来,无论是RTX、RTX还是这次的RTX,在工艺和外观上设计上,真的是做得太棒了!
▲首发RTX30系三兄弟合影,可以明显看到RTX的体型相比两位“哥哥”小了一圈。
在风格上,RTX仍然沿袭了RTX与RTX冷酷与时尚并重的浓郁“全金属”风格。金属质感的香槟银配色外框搭配黑色硕大的散热片非常优雅。与RTX和RTX不同的是,RTX采用了正面双风扇的散热设计而不是此前那种前吸后吹的正反双风扇的散热结构。
RTX拥有独立的推式风扇设计。左风扇将热空气从超大的通风口支架排出,独立的散热鳍片引导气流以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外露的鳍片堆栈在视觉上和功能上提升以气流为中心的设计,与一体式框架一起,增强稳定性,在保证空气阻力最小的同时使鳍片堆栈体积最大。右风扇从显卡的顶部和后部自然排风口吸入空气。每一个风扇的外形都经过优化,有专门的声学信息档案,以优化平衡气流。
NVIDIA的工程师开发了一个超密集的PCB设计,比之前小50%,留出更多空间来设置风扇,让空气直接通过散热模块。在不影响风扇声学的前提下,提供尽可能高的散热性能,这被称作“流通式”设计。与公版RTX相比,RTX流通式系统的静音提高16dBA,散热性能提升44%。
▲显卡的背部是镂空的散热片和金属背板。从背板的覆盖位置可以明显地看出,RTXFE采用的是短PCB板设计。再次强调,RTX和RTX一样,没有组建SLI的NVLINK卡接口!
▲特殊的12pin电源接口,其孔位相对于普通电源上的PCIe8Pin或6Pin接口要小一些,所以不能直接插接两个6Pin的PCIe电源接头,而要通过随卡附带的8pin转12Pin的转接线连接。
▲输出接口是3DP+1HDMI,和RTX、RTX一样,这个HDMI接口支持HDMI2.1规范,可以直接输出最高8K
Hz的视频信号,实现单线8K60+Hz分辨率。到底RTX的性能表现如何?在游戏、创作等各个不同的领域内是否能如NVIDIA所说超越上一代的旗舰RTXTi?相对于上一代的对位产品RTX来说,它的性能提升到底有多大?我知道你们都等急了,下面让我们马上进入实际测试。
NVIDIAGeForceRTX产品资料
GPU:NVIDIAGA-(GeForceRTX)
CUDA数量:个(理论最大值)
TensorCore:(第三代)
RTCore:46(第二代)
显存:8GBGDDR6
14GbpsTGP功耗:W
参考价格:元
性能实测,意外惊喜超越RTXTi
从RTX的定位来看,它应该是NVIDIA在中高端市场上的布局的核心产品,毕竟其首发价格仅为元,而目前市场上部分高频版的RTXSUPER都差不多这个价位,更不要提目前仍然在元+价位的RTXSUPER了。
我们准备从两个方面去考察RTX的性能表现——游戏和NVIDIA倡导的RTXStudio创作性能。在对比测试的显卡选择上,自然是以上一代的对位产品RTX为主,同时为了验证RTX是否已经全面超越了RTXTi,我们也将RTXTi列入了对比对象的名单。
测试平台
显卡:NVIDIAGeForceRTXFE、RTXFE、RTXTiFE
处理器:Intel酷睿i9-K
主板:IntelZ
内存:芝奇皇家战戟32GBDDR(双通道)
硬盘:IntelPCIeSSD1.2TB
显示器:DELLVPK(×
60Hz)电源:TtToughPower0W
游戏性能
首先用3DMark这个公认的显卡3D性能权威测试软件进行显卡的测试毫无疑问,相信大家已经非常熟悉。而在游戏测试部分,我们选择了9款同时支持光追和DLSS的3A级游戏大作、7款不支持光追和DLSS的大型3D游戏以及一款只支持DLSS不支持光追的3D游戏大作来进行综合的测试。我们希望在各种复杂的游戏场景中,通过光追、DLSS和普通游戏这三种典型场景,来检测RTX的综合游戏性能表现。同时,我们考虑到RTX的中高端市场定位,因此在游戏测试部分我们统一不取p分辨率的成绩,而使用2.5K(×)以及4K(×)两个分辨率下的测试成绩来进行对比衡量。
▲RTXFE显卡默认频率为MHz~MHz,显存频率1MHz(等效MHz)。
3DMark理论成绩
在3DMarkPortRoyal测试中,RTX居然小负于RTXTi或许是由于在RTCore数量上RTX仍有较小的劣势,或者是3DMark目前的PortRoyal测试对于第二代光追核心的优化还不是很到位?
除此之外,RTX的表现确实非常亮眼——在几乎所有项目的测试中都相对于RTXTi有小幅度的性能提升——平均约5%上下。而在与上一代对位显卡RTX的比较上,RTX相对于前者则表现出了50%~60%的3DMark理论性能成绩的提升。
光追+DLSS双支持游戏测试
在光追与DLSS的支持下,尤其是在改进的、更高效的第二代RTCore与第三代TensorCore的支持下,RTX的光追游戏性能有怎样的改变?为此,我们也特别选择了9款同时支持实时光线追踪与DLSS的3D游戏大作进行了测试,它们是:《控制》《德军总部:新血脉》《地铁:离去》《堡垒之夜》《边境》《光明记忆:无限》《战地V》《逆水寒》和《我的世界》。同时,小岛秀夫的游戏大作《死亡搁浅》虽然不支持光追,但支持DLSS,所以我们也将这款游戏加入了这部分的测试之中。
注:所有测试均设置为游戏设置选项中的顶级一档画质。
从所有10款光追/DLSS游戏的测试结果来看,在2.5K分辨率下,RTX相对于RTX的所有游戏平均性能领先幅度约55%左右,而在4K分辨率下的综合光追游戏性能领先约61%。尤其是在高光追效果设置下,RTX的领先幅度越明显,甚至在《堡垒之夜》游戏测试中RTX在开启光追和DLSS之后,平均游戏性能领先RTX近90%。
再来看RTXTi的情况。在所有10款光追/DLSS游戏的测试中,RTX仅在《地铁:离去》这一款游戏测试中以平均约2%的差距落后于RTXTi,在其余9款游戏测试中都是处于较为明显的小幅度领先地位,领先幅度约4%左右。因此从这部分的10款光追/DLSS游戏测试来看,得益于更强悍的第二代RTCore和第三代TensorCore,以及更多数量的CUDA核心数,RTX已经建立起了相较于RTX的明显优势。而约60%的性能增幅也与我们之前测试的RTXVs.RTX的结果惊人地一致。再回想一下RTXVs.GTX的游戏性能提升,大约在30%上下,我真觉得RTX是真的香!
光追/DLSS游戏性能测试总结:RTX相对于RTX的领先幅度在60%左右,想对于RTXTi的领先幅度在4%左右。分辨率越高,领先幅度越明显。
非光追/DLSS游戏测试
脱离了第二代RTCore与第三代TensorCore的加持,RTX在不支持光追和DLSS的游戏大作中又会表现出怎样的性能?是“原形毕露”,还是继续强势?我们决定选择7款不支持RT实时光线追踪和DLSS功能的3D游戏大作来测试看看。
注:所有测试均设置为游戏设置选项中的最高一档画质。
嗯……有句话怎么说的?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事实证明我们想多了,RTX仍然还是那个RTX。即使在没有光追和DLSS的环境里,RTX在2.5K分辨率下仍然在综合性能上领先RTX约52%。而在4K分辨率下,RTX更是在性能上领先约60%。相较于RTXVs.GTX约30%的性能提升仍然有着质的变化。
同样,在这部分的游戏测试中,RTX除了在2.5K分辨率的《无主之地3》测试中小负于RTXTi之外,在其余所有测试中都小胜前一代的旗舰游戏显卡,平均领先幅度约3%。
非光追/DLSS测试结果:RTX相对于RTX性能提升幅度近60%,同时在几乎所有的测试项目中都小幅度领先于RTXTi。
最后我们还尝试了一下RTXFE的超频潜力挖掘。在不改变显卡电压的情况下,我们成功地将RTXFE显卡超频到了GPU核心Boost频率MHz(提升约8%)、显存等效频率MHz(提升约14%)的水平并通过了3DMark和Furmark的稳定性测试,可见这一代Ampere核心的超频性能还是比较不错的。在超频之后,显卡的3DMark性能提升了大约5%左右。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超频之后的烤机测试中,RTXFE的核心温度在满载情况下仅提高了1℃,堪堪达到73℃而已,可见RTXFE的散热性能可见是非常优秀的。不过超频后运行3DMark时,明显能感觉到显卡风扇的转速增加了不少,从GPU-Z的监控器中可以看到风扇转速大约增加了20%左右。
▲超频前▲超频后哦,顺便说一下,RTXFE显卡的噪音控制可以说是非常非常优秀,在不超频的情况下,即使在进行游戏或3DMark测试时,也几乎完全听不到风噪。即使在超频到MHz
GDDR6MHz时,风扇的噪音也是细不可闻,即使在非常安静的夜晚,我相信也不会给玩家的使用体验带来任何的不适。探讨:RTX是否会影响RTX?
一个首发价格5元,针对4K光追游戏市场,一个首发价格元,针对2.5K光追中高端游戏市场。RTX相比RTX的性能差距有多少?我们也来测了测。
在相同的平台上,我们将RTXFE与RTXFE显卡做了3DMark的理论性能与四款光追游戏的对比测试,最后我们将RTX的综合得分计算为1(%),以此来直观地观察RTX相对于RTX的性能领先幅度。最后我们发现RTX的平均领先幅度为27%左右。领先幅度最大的出现在PortRoyal光追性能测试,为42%,领先幅度最小的是FireStrike,仅为17%左右。这也说明RTX的光追性能相比RTX要强许多,也是其4K全特效光追游戏的基础所在。
在实际游戏的测试中也基本反映出了这一情况,在参与测试的四款游戏中,RTX平均领先幅度最高为47%(《堡垒之夜》),最低为24%(《战地V》)。从综合游戏性能来看,RTX落后RTX大约37%~40%,这与其41%的市场价格差比较契合,也不得不佩服老黄的精准刀法和对细分市场的敏感程度。从测试结果来看,RTX与RTX还是有着性能上的迥然差异与市场定位的阶层差别,二者之间并不会相互影响。
极致加速,创意创作性能翻倍
在由专用驱动、SDK和GPU加速的创意应用组成的NVIDIAStudio平台的支持下,RTX30系列显卡带来更快的渲染速度、更强的AI性能、更大的显存以及OmniverseMachinima等NVIDIA独家AI工具,帮助创作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创意项目。而在此前的RTX与RTX的Studio创意创作性能测试上,我们已经体验到了Ampere架构带来的巨大提升,那么在RTX上,其创作性能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D5渲染器
首先来看当下非常火热的D5渲染器。作为国产CG渲染器中的佼佼者代表,D5渲染器已经实现了CUDA硬件加速和对NVIDIADLSS的支持。当然,关于D5渲染器的介绍,我们在此前的多篇文章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这里就不重复赘述了。
在测试中,我们选择了一段CG建模的工程文件,该CG的长度约为6秒钟。我们在D5渲染器中选择输出p分辨率的MP4视频格式CG影像,以此来考察RTX显卡硬件加速渲染的性能。
相对于游戏性能的领先超越,RTX在创作性能上似乎更为“强势”。在D5渲染器的渲染输出测试中,在DLSS开启的情况下,RTX的性能大约是RTX的2.6倍,是RTXTi的1.6倍左右。在DLSS关闭时,RTX的性能大约是RTX的3倍,大约是RTXTi的2.8倍。这也充分说明了新的Ampere架构、第二代RTCore以及第三代TensorCore相对于图灵核心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更能大幅度提升创作者们的创作效率。
同显卡比较的话,开启DLSS相比关闭DLSS时大约能节省一半的时间,性能领先约%。第三代TensorCore功不可没。
BlenderOpenDataBenchmark
V-RayBenchmark
除了D5渲染之外,我们还对两个设计师们常用的渲染器——Blender和V-Ray进行了测试。Blender方面选用的是BlenderOpenDataBenchmark测试渲染CG模型的能力,而V-Ray方面则选择了最新版的V-RayBenchmark。
从测试结果来看,RTX的表现依旧强势无匹,其相对于RTX的渲染性能提升在2倍以上,相对于RTXTi的渲染性能提升也超过了50%。
温度与功耗
在功耗与温度的测试部分,RTX平台的整机满载功耗约为W,高于RTX(毕竟性能领先幅度很大,结果正常),但却明显低于RTXTi的W。这说明在相近的性能比较下,Ampere核心的能耗比相比图灵核心的确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在温度控制上,RTX也非常不错。虽然相比我们此前测试过的RTX(满载64℃)、RTX(满载69℃)还有所欠缺,不过我们认为这种差异主要应该是来自不同的散热结构和散热模块体积(直接影响热交换面积)所致。RTX相比RTX和RTX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了正面双风扇的传统散热结构,相比RTX和RTX的全封闭式前后双吸风扇配置在散热效率上的确要差一点。但是对比前一代的旗舰RTXTiFE和对位产品RTXFE来说,其散热效率又近乎碾压——也说明这一代Ampere核心公版显卡的散热设计相比图灵显卡的散热结构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满载72℃的温控相对于上一代公版显卡散热设计而言也是非常优秀的。
NVIDIAReflex与Broadcast体验
在NVIDIARTX首发评测时中我们已经讲过,NVIDIAReflex可以减少玩家通过鼠标发出指令到显示器呈现相关画面的系统延迟。对游戏玩家来说,这个功能有何意义呢?简单来说,NVIDIAReflex可以让玩家在射击类游戏中点击鼠标左键向电脑发出开枪指令,到显示器呈现开枪画面的整个过程更快完成。那么NVIDIAReflex在实际游戏中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系统延迟呢?在RTX评测时我们已经对其进行过一次体验,在这次RTX上市时,我们也想知道,Reflex是不是还是一样的好用呢?我们再次用《堡垒之夜》测试了一下。
00:29▲ReflexON+BOOST
(视频可点击后大屏幕观看,可看清楚系统延迟变化情况。)
测试结果仍然清晰地表明:Reflex的确能大幅度降低游戏的系统延迟,在开启Reflex后,系统延迟瞬间从18ms左右降低到了9ms左右,再次开启Boost之后,系统延迟又有月1ms的降低。这也表明Reflex功能的的确确在起作用,能够帮助玩家们在FPS竞技游戏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需要提醒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游戏加入了对NVIDIAReflex的支持,包括《堡垒之夜》《使命召唤:现代战争》(《使命召唤:战区》)等都已经支持Reflex,而即将支持NVIDIAReflex的游戏还包括《Apex英雄》等游戏大作。
再来看Broadcast。NVIDIABroadcast是一项基于NVIDIAEncoder(NVENC)编码器的有趣应用它能够增强普通麦克风和网络摄像头,将它们变成AI驱动的智能设备。NVIDIABroadcast为用户提供了易于使用的音频和视频效果,例如“降噪”“虚拟背景”和“自动构图”等。在Broadcast的辅助下,能让游戏主播、游戏分享、多人连线、视频会议等多种应用场景衍生出更强大、更好玩的功能。
▲背景模糊▲背景删除▲背景替换可以随时让主播的背景替换为自己想要的场景
▲麦克风降噪功能可以有效降低环境噪声,使你在任何嘈杂的环境中都能清晰发声不受影响。
▲人像追踪功能则能智能调节摄像头,让主播随时处于整个画面的中心。
真香,RTX中高端显卡市场一战封神
测试完RTX,我们只有一个感受——在元级的中高端显卡市场上,难道它还有任何对手?即使用一战封神来形容它也毫不为过。如果你对我们之前的所有测试结果还没来得及仔细浏览的话,那么我们在最后也再次对RTX做个简单的总结吧:
1.CUDA核心数量,超越上一代旗舰RTXTi;
2.第三代TensorCore与第二代RTCore加持,光追与DLSS表现更优秀;
3.相对于RTX,RTX的游戏性能提升了60%,Studio创作性能提升了2~3倍;
4.相对于上一代的旗舰显卡RTXTi,在绝大多数游戏中RTX已经小胜,在Studio创作性能中更是领先RTXTi50%以上。
5.2.5K分辨率、最高画质+开启实时光线追踪的最佳选择,目前看来没有之一。
所以,如果要选择一款最适合大众游戏玩家的高性能显卡,我们一定会把这一票投给RTX。仅凭首发价格美金(国内约元人民币)和超越RTXTi的性能就足以将这款显卡送上神坛。在2.5K分辨率、开启光线追踪+DLSS和最高画质设置下,几乎全部的光追游戏中它都能保持60fps以上的游戏帧率,在几乎所有的非光追游戏中,它也能在4K分辨率下保持60fps或更高的游戏速度,你还有什么好苛求的呢?
当然,如果硬要吹毛求疵的话,或许我们可以说它在4K分辨率、最高画质+光追开启的情况下,大部分游戏中还没能达到60fps以上的水准,但4K光追游戏本身就是面向顶级游戏显卡市场的RTX的“自留地”,RTX的主战场自然也不在那里,因此也就无须介怀了。而完全可以想象,当RTX上市之后,现有的RTXSUPER、RTX、RTXSUPER等显卡将完全失去竞争力,沦为RTX的陪衬。而对AMD来说,目前市面上最强的显卡RadeonRXXT在性能上也完全不够看,性价比与RTX相比更是没有优势,恐怕只有等到RDNA2架构的BigNavi出来,才能够上RTX的脚步吧!
仅比非公版RTXSUPER高一些的价格、比RTXTi更强的游戏性能、2.5K分辨率通吃所有光追游戏60fps+、相比RTX近3倍的Studio创作性能提升……当这些所有的亮点集中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认为RTX就已经登上了中高端显卡市场的神位,必然会成为游戏显卡市场的又一爆款产品。当然,我们也真切地希望NVIDIA不要再倒RTX的覆辙,在备货上做得更充分一些,真正在RTX上市的时候,让玩家们“有货可买”吧!
至此,首发的三款Ampere核心显卡已经全部亮相,而NVIDIA也对其做出了明显的市场归属划分。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它们的定位分别如下所示(供参考),供大家在选购抉择时参考(皆基于最高画质,60fps+游戏帧率为达标)。
RTX:8K分辨率光追游戏、大负荷工作流的极速创意创作;
RTX:4K光追游戏、加速创意创作设计;
RTX:2.5K光追游戏、4K非光追游戏、提升设计创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