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码机 >> 编码机介绍 >> 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国内外研究
语言与思维的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我有一个想法:心灵在思想的时候,它无非是在内心里说话,在提出和回答问题……我认为思想就是话语,判断就是说出来的陈述,只不过是在无声地对自己说,而不是大声地对别人说而已。”
由此可知,柏拉图认为人的思维是一种无声语言,两者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而亚里士多德则指出,语言是表示心理经验的标志,但文字又是能进行语言表达的标志。
人类的文字带有差异性,语言也带有差异性,但文字以及语言表达出来的心理经验或体验在人们之间则是互通的。声音所传达出的心理经验和表现的事物,主体之间往往都有很好的互通性。这也表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思维的标志,思维不等于语言。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直延续到现代。中世纪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略占优势;到了17世纪以后,唯物主义者笛卡尔赞成柏拉图的观点,而经验主义者霍布斯和贝克莱则支持亚里士多德的看法。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代表人物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洪堡特,他曾指出:“人类的语言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区分,这些差异性的方式也决定了我们对知识的组织模式。立足整体角度而言,语言处于人类以及内外部共同作用的自然界里,由于主体的认知和行为取决于理念,所以可以说理念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通过对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洪堡特认为人类对现实的认识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思维构成的工具。法国哲学家孔狄亚克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
到了现代,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上,一定要提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基于洪堡特的理念观点,师生两人对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进行了完善。
沃尔夫提出了较为极端的观点,即思想受语言支配,语言决定了主体的世界观,塑造了思想;由此可以说,主体的语言不同,世界观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沃尔夫提出的语言决定论认为人类自身的认知由语言决定。但是决定论都与某一语言有关,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识的方式,这就是沃尔夫的语言关联性。
沃尔夫假说提出后,在语言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他的老师萨丕尔认为,虽然“语言和思维不是严格地同义的”,但是两者关系非常密切,“语言的发展充分依赖思维的发展”;“把语言视为一种结构,它的内在就是思维模式”,所以,“真实的世界”往往都无意识地建立于人类语言之上。
沃尔夫的“语言是思想的塑造者”的观点其实就是他的这些观点的延伸,因此沃尔夫假说又常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该假说也认为语言对人类的思维起决定作用。语言决定论重点强调了语言对思维具有塑造作用;语言关联性强调语言结构的多样化。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来后,在20世纪40~50年代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后来热情有所衰退,主要是受到乔姆斯基的语言模块论的影响。但是在人类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跨文化研究的领域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另外,维果斯基和皮亚杰提出的理论里,都通过相关实验论证了思维对语言的决定作用。维果斯基指出,思维和语言都主要存在于“前思维”以及“前语言”时期,认为思维和语言的出现是存在时间差的,而且他认为,思维的产生要比有声语言更早。
立足这些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皮亚杰则认为相对语言而言,思维具有优先性,而且思维对语言有决定作用,语言代表着思维和认知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代表的是发展不成熟的思维模式,社会化语言代表的则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思维模式。
另外,皮亚杰还认为,语言对思维发展的影响效果十分有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个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它和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学科的研究者对该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取向,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探索这个问题漫漫长路中的一个路标,标志着当代语言学研究这个问题的新起点。
在美国西北大学的认知科学部召开过一次语言与思维的讨论会,与会者根据新的证据和认知科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新进展来重新评价语言关联论,提出一些新的思考,例如:
(一)认知科学的兴起使我们重新审视语言和思维的问题。最值得注意的是丹·斯洛宾(美国语言学家)所提出的新的假设,他主张把思维改为思考,把语言改为说话,然后把思维和语言改为“为说话而思考”把这两个词改为动态的实体,可以表示“一种紧密和语言相联系的思考,即在说话过程中而在线地进行的思考”。
这就是说,当一个人带有使用语言的意图而进行思考时,语言才会影响思维,而这种影响绝非细微末节。这个新假设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说话人怎样把认知和语言联系起来;在语言影响思维时,说话和理解是否一样;一个人对自己说话,语言是否影响思维等等问题。
(二)认知语言学家们在分析不同语言的语义系统时,了解到这些语言在划分世界方面确实有很多区别。语言影响思维,但是影响思维的不仅是语言,还有其他因素。这和语义理论的新发展有关,语义并非包装在词汇和语法里面,而且和语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不少研究者重在观察语言怎样影响思维;对于思维的发展,语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主要表现为一种灌注的形式,对思维产生影响。而且在考察的范围上有所延伸,例如:从颜色词扩展到空间词,因为空间关系提供了对事件和经验进行编码的框架,更宜于进行跨文化的比较。
语言与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语言与思维关系问题的论证,大多来自认知语言学以及心理语言学的相关文献。对于这两者的关系,国内主要集中于语言学理论文献,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润清的《西方语言学流派》等。从语言学领域的发展而言,虽然我国远远滞后于其他国家,但有众多研究者都针对语言以及思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文献成果。
周建人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思想科学初探》一文。文章虽然只有九百字,但却很重要。因为他在我国学术界首创性地提出了“思维优先于语言”的理论观点,这对我国的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思考语言是否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和思维的产生是否同时,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
斯大林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批判马尔,指出唯心主义者认为思维和语言以及自然物质是没有内在联系的。之后,我国再没有人敢发表不同的观点了。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发行其著作《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这本书的问世对国内语言学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学者们认为,至今为止,这是我国首创性地阐述了语言和思维内在关系的著作。
这一著作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语言和思维内在联系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也给众人提供了反思的机会,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而且整本书具有十分鲜明的观点,论据也极其充分,有着健全的论证体系,在语言学界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到了当代,齐荣军、周桂兰和齐秀冲等学者,他们从形象思维及新词构造等角度来支持思维决定语言的观点。例如:齐荣军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还表现为语言有时候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思想沟通。例如创作具体的画作时,凭借的是形象思维,不需要依托语言,当人们对构思过程进行阐述时,就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另外,周桂兰、齐秀冲结合motel,crematorium以及edutainment等合成新词为例子进行具体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