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20日讯随时随地在线“把玩”文物,无锡博物院日前将这个很“酷”的想法变成了现实。目前全市共登记文物件套,其中3万多件藏品收在无锡博物院。如何“唤醒”这些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运用现代科技,通过数字化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就是一种可行之道。记者调查获悉,锡博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信息目前已采集完毕,部分文物图片已公开放在网站上,有的还使用上了3D、AR等先进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让更多市民有机会一睹文物“真容”。■给文物建立国家“身份证”据了解,年10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随后,无锡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顾名思义,可移动文物是指馆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给这些文物办理类似“身份证”和户口的工作,就是可移动文物普查。“户口”上,每一件馆藏文物都有永久、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以及文物定名、年代、类别、质地、尺寸、数量、完残程度等一系列信息,同时也必须配上相应的文物照片。截至年,无锡共有61家国有单位上报文物件套,不光涉及文博、档案、图书、史志、园林,还有宗教、教育、国资、银行、民政等十大行业,基本摸清了无锡地区的文物家底。专业人员对每一件文物都采集了数据和图像信息,建立了文物数据库,为今后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无锡博物院的3万多件藏品中,等级文物有件,其中一级文物52件,二级文物件。除了给这些藏品申报国家“身份证”,锡博也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