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机

百年旧闻1872年有线电报机的一篇文稿

发布时间:2023/3/20 17:15:15   
脸上长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98562.html

年5月8日《申报》的一则旧闻

《电机信缘起》

  泰西各国制电机以通音信,名曰电报。用铜线穿山透水,埋诸深土,收电气。通之,虽数千里之程,顷刻可达。迩来其他各城各镇俱有电路,四通八达,分布经纬,或报军情,或捕盗贼,以及商贾物价无日不知,无处不达。

  近英国于欧罗巴及天竺各造电报计五千余里,用铜线重达五千吨。

  据云,作时惟下线最难,其间逢山透山,遇水过水。至普鲁士国海滨,此处水浅而沙软,土挖即平,足踏即陷,必深掘至下,得坚土方可施展。时有天竺工人自恃勇力,赤身入土,不逾时而毙,继下者亦几殆,后得以壮士许以重酬,始克深入土中,置线以透电气焉。

  置电报作字之法,创于意大利之戛氏,以素纸浸药水处,设铜板为几,以通电气,上有铁笔可使运行。此头以笔作其字,彼头之笔亦如之,电过则药纸色变,而字迹显矣。

  又有指字法,其式若罗盘,周书字数,均用活机盘,心复设电针电机,启则针自运行,机闭而针自止,如此处将活机按某字,则彼处盘针即指某字,可集字以成句也。

  按电报之法,各国虽有共同,而美国郝氏所造,似最便捷。其法设一方柜状类洋琴,中用铜丝若干,上连字母,下接电路,上有活字印板,如此处按某字,则头活字应机而出,印于纸上,一时许有传至五千言者。云其人造此,系中国道光二十年,越六载而其机始成。

  英俄二国相距万里,亦以铜铁线编成巨缆,沉之海底,以通电路,机成于咸丰八年。第一信云即报天津和议也。

  乙丑夏,有洋商连那士,于上海浦江之东,排列木椿,相去各三丈余,入土深四五尺,上用铁链牵连,直至吴淞江而止,名曰通标,即电线闻路,不及百里而需资已经累万,然则欲成大功者,固不可以惜小费也。

这是一篇关于有线电报的文章,介绍了当时有线电报的作用、创造、样式和曾经在上海出现过的有线电报事件。

简单聊聊这篇文稿里说了啥,以及它没说的事情。

电报相关资料

有线电报是用铜线连接的,可以用它传递信息,不受空间阻隔,可以把它用在军事和商业领域。其中有三种类型的电报机。

电报的样式

这篇旧闻里提到的“意大利戛氏、指字法、美国郝氏”,没有找到对应的真实人物,译名太“中国风”了,让人摸不着头脑。

里面提到的“美国郝氏”,“道光二十年”就是年这个特殊的年份,第一次鸦片战争轰开满清王朝大门的时间,按理说当时有线电报领域,美国人,最出名的就是莫尔斯,但译名对不上,电报机结构时间也有偏差。

在有线电报历史上,年,英国科学家库克和惠斯通发明了一种电报机,并在英国申请了两种针式电报机的专利。

美国的“达芬奇”萨缪尔·F·B·莫尔斯,发明的第一台实用电磁式有线电报机(有说是年,有说是年)。它是由电报发送端根据编码按动电键,由电磁铁组成的接收端,在有电流通过时,吸附起一块绑着笔,电流中断,铁笔就断开,由此纸上出现了点和短线组成的一系列符号,把这些符号转译为字母,就能传递信息了。

影响力和实用性来说,莫尔斯的电磁式电报应用最广。

关于电报机的第一个发明者,不同资料有区别,有的说是库克,有的说是莫尔斯,莫衷一是,目前没有找到更权威的说法。

年,所谓的“天津和议”

旧闻中提到,英俄之间架设的有线电报在年,第一条发出的信息就是用来讨论“天津和议”。(叫什么“天津和议”,明明就是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真给满清!)

上海电报的事

最后提到的“乙丑夏”,说的是年,看文中说得好像很不错,洋商架设电报,很好啊,花费多,但是值得啊。

但其实,年有线电报并没有在上海建成,其中的隐情文章里没提。

当时英国驻上海领事,申请架设从川沙海边到上海的电报,当时的上海道衙门虽然没有正面拒绝(怕得罪洋人),但是他们拐弯抹角警告英国领事:“将来被老百姓拆毁,地方官不会去保护这些电报设施的”。

英国人以为已经取得上海衙门许可,洋行在浦东竖起了多根电杆,不料,当晚,地方官“密饬民人”把这些电杆连夜拔光。上海电报一事告吹。

所谓的“密饬民人”,其实就是地方官秘密下令安排百姓,说白了其实是当时上海的地方官不同意电报架设。

为什么不同意安装电报?这可能和李鸿章有关。

年的时候,李鸿章就对洋人架设电报表示了担忧,“铜线费钱不多,递信极速,洋人处心积虑要办,将来不知能否永远禁拒。”若禁阻不及,“则风气渐开,中国人或亦仿照外洋机巧,自立铜线,改英语为汉语,改英文为汉字,学习既熟,传播自远。”并说“惟有自制置铜线”才是“敌彼飞线之一法”。

年,李鸿章是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上海就在他管辖范围内,上海地方官命人暗自拔除电杆,猜测一下,这可能是李鸿章的授意。

第一条在台湾地区建造的电报线

年,日本进犯我国台湾,当时的钦差大臣沈葆桢察觉通信不便,向清政府申请架设福州到台湾的电报线,因局势紧张,清政府很快批复。这条电报线是大北电报公司(丹麦、挪威、英国、俄国多国合资公司)建立的,后来台海局势缓和,该线路被清政府买回,搁置起来。

第一条中国自己建造的有限电报

中国人自己建立、掌控的有线电报,是年丁日昌因列强觊觎台湾,申请建立的,因经费不足,只修了台湾府至旗后港的一段,全长47.5km。

旗后港,又名打狗、打鼓,日占后废除原名,改称高雄港。

不禁让人想起海参崴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事情。无能满清,任人宰割!

中国第一家电报学堂

年,丁日昌在福州设电报学堂,这是中国自己的第一所电报学堂。丁日昌足以称“中国电报之父”,他对台湾的近代化建设更是厥功甚伟。

对这则旧闻的评价

以上就是中国有线电报的一则旧闻,深入走进历史,会看到这不仅仅是一则旧闻。

有线电报虽然在科技水平上比不上无线电报,但它依旧很长一段时间的全球信息交流,在这则旧闻发布的年前后,正是洋务运动兴盛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国,新旧更迭、中西思想的交流与冲突极为剧烈。

从旧闻文章中所使用的的表达方法可见一斑,它的语言描述是落后的,看完整篇文章,只能对有线电报看个新奇,当时的老百姓如果能看到这样的文章,大概会以为是个千里眼顺风耳一般的东西,或者是个法术神笔一般的器物。

这属于社论文章,并非科普文章,对有线电报的电磁原理并没有深入介绍,估计即使介绍了,也没人看得懂,那时的科普教育只是借着洋务运动的东风刚刚发端而已。

现在随便一个学过初中物理的学生,都能看明白电流是怎么产生磁场,电磁感应是怎么一回事,有线电报的机制一看就懂。

另外,这则旧闻是申报创办一周后发的文章,属于它的早期内容,申报是英国商人创办,中国人主笔,《申报》初期有很多普及西方思想和科技产品的内容,这就是其中一篇。这篇文章是把西方科技和西方列强分割开来的,并没有说明电报应该由谁掌控,只是对电报科技进行了积极肯定,这种媒体角度并不尖锐,值得细品。

[百年旧闻]这一探索方式,如果大家喜欢,以后我会多出一些这样的文章。

欢迎大家留言沟通。

  附《申报》繁体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715.html
------分隔线----------------------------